《辛丑条约》签订之后的20多年,北京外交使团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民国初期,北京外交使团由15个国家的外交官组成,按照和中国签订各种条约的先后顺序,它们分别是英国、美国、法国、比利时、瑞典、俄国、德国、葡萄牙、丹麦、荷兰、西班牙、意大利、奥匈帝国、巴西和日本[9]。后来随着在北京派驻外交使节的国家增多,外交使团成员国又有所增加,但几个有实力的大国,尤其是以英国、美国、法国、日本、俄国为代表的1901年《辛丑条约》签字国,占据了主要话语权,小国多附和行事。 也因此,人们容易将北京外交使团与《辛丑条约》签字国等同起来。
民国时期,外交使团一般由领袖公使组织,各成员国外交人员聚集在一起召开会议,商议决定各类问题。根据1927年苏联学者在苏联驻京大使馆(前俄国公使馆)搜集的档案文件,从1900年10月26日—1920年5月21日,共有219份外交使团的会议记录[10]。据黄文德掌握的资料,从1901—1928年,外交使团“共召开过366次会议,其中前79次是在1912年民国成立以前;1915年至1917年因欧战的缘故,使团成员国分裂,导致会议减少,只进行过5次会议;1926年至1928年期间复因中国局势紧张,聚会也有77次之多”[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