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成立以来,以实业学校最无起色,比较前清末年是一种退步。我们专就本期说吧,据同年的统计,校数以河南、山东等省为多,成绩以江苏、浙江等省为优。至于实业学校的种类,以农业居多数,工业较少,商业更少,商船学校则更不多见。我们总计起来,据教育部四年度的统计,全国学校共有一二九七三九所,共有学生四,二九四三五一名,经费支出三七四○六二一二元。
二 学校内部之虚伪
本期各学校所设科目虽多,但没有一科切于实用的;教材的内容既肤浅,教材的编制又机械;国文选的是古文,一切科学教本完全采取极死板的文言。中小学多有读经一科,即无读经,而修身一科不外宋儒所辑的儒家格言。论到程度,中、小学尚勉强敷衍,而大学及专门学校极不整齐,尤以私立专门学校为尤坏;真有如张东荪所谓“中学等于小学,高等复等于中学,而大学专门更等于高等,于是全国之学校无程度之差别,仅名目之异同而已”(《庸言》第二十三号)。张氏又说:“今之中、小学校,在学及卒业者,语其积极之恶德如奢侈、冶游、滋闹;语其消极之恶德,如不健全之思想,不充分之知识。国家内多一此种之人,则社会上多一废物,吾常谓中国全国之学校皆为废物之制造厂。”(同上书)这虽是语带感情,不免言之过激,但此时教育之不切实用,是无可否认的;著者的中学生生活就在此时期经过,回想那时的教育,犹有余酸。不过此时还有一种现象:中等学校以上的功课,英文钟点格外居多,在一个星期的自习时间,至少有五分之三用在英文一科上;其余各科,上课时则把书本打开,退课后就束之高阁,等到临考的时候,才用心温习一遍。盲目的模仿,不管有用与无用,只问别国设立与不设立;本期比较前期是没有什么进步的。著者在当时,也是撑着舌头随人之后,日日读英文,到今日仍觉无一实用,固然不能以一概全,但也可以推知当时学校学风趋势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