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如此,大多数史学家承认“教派化”作为时代概念的适用性,认为它一方面使得“反宗教改革”和“天主教改革”等概念相对化了,另一方面也与随后出现的“专制主义”时代区别开来,可谓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阶段。
二、路德教派(信义宗)
路德派早在1530年发布了《奥格斯堡信纲》,这一信纲是由梅兰希通起草但得到路德认可的。路德去世后,梅兰希通成为福音教神学家的领袖,享有极高的权威,但他极力避免与天主教会发生决裂,经常采取妥协立场,对天主教集团作出过多的让步。特别是在1560年出版的《基督教教义大全》(Corpus doctrinae christianae)中,梅兰希通抛弃预定论,肯定善功在教徒赎罪和获救方面的重要性,允许福音教牧师穿天主教神甫的白长袍。对于圣餐,梅兰希通既不明确主张路德的基督实际临在圣餐的教义,也不反对茨温利等人的象征说,而是持“不知可否论”(Adiaphora),认为这类问题没有定论,也不重要,仅仅是表面的和次要的,其实际立场更接近天主教的教会理论。
梅兰希通比较温和的思想为萨克森选侯邦、施瓦本和下萨克森各邦路德教神学家所接受。同时代的路德教神学家马蒂亚斯·弗拉西乌斯、尼克劳斯·冯·阿姆斯道夫(Nikolaus von A msdorf,1483—1565)和约翰·格哈特(Johann Gerhard,1582—1637)等人却深表不满,他们蔑称梅兰希通一伙为“菲利普派”(Philippisten)和“隐蔽的加尔文主义者”(Kryptocalvinisten),指责他们背叛路德的事业,准备回归天主教会。这些主要活动于恩斯特萨克森和符滕姆贝格的神学家号称“源路德派”(Genesiolutheraner)。他们固守路德的学说,严格坚持路德的称义概念,强调对上帝的恩典的信仰是唯一得救之路,在教会组织问题上也应当保持不依赖邦国官厅的较大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