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
这首诗约作于会昌三年(843)秋,时杜牧为黄州刺史。杜牧在黄州,远离故乡长安,有时登上城楼,凭栏而望,不免触动乡思。诗的后二句“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用李白《淮阴书怀寄王宋城》诗“沙墩至梁苑,二十五长亭”意,数字用得恰到好处。俞陛云曰:“烟水迷茫,斜日将沈之际,危楼一角,画角声低,言登临所见也。后二句默数归程,有七十五长亭之远,无路奋飞,安用凭栏极目耶?凡客子登高,乡山遥望,已情所难堪。今言料无归计,不用回头,其心愈苦矣。”(《诗境浅说续编》)
秋浦途中[1]
萧萧山路穷秋雨[2],淅淅溪风一岸蒲[3]。
为问寒沙新到岸[4],来时还下杜陵无[5]。
[注释]
[1]秋浦:唐时池州治所在秋浦县,今属安徽。
[2]萧萧:雨声。穷秋:深秋。
[3]淅淅:风声。蒲:即香蒲,供食用,叶供编织,可以作席、扇、篓等具。
[4]为问:请问,试问。寒沙:深秋时带有寒意的沙滩。
[5]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杜牧家在长安杜陵。
[点评]
这首诗作于会昌四年(844),时杜牧由黄州刺史转池州,赴任途中。池州治所在秋浦。杜牧会昌四年(844)九月由黄州刺史迁池州刺史,时值深秋。本来任黄州刺史就是受人排挤而外放,现在不仅不能归京,还要更迁池州,赴任时心中非常痛苦,因作此诗。诗以纪实的方式写自己的所见所感。诗中直接表现的是自己的思乡情绪,也暗寓作者想干一番事业而壮志难酬的苦闷。后二句寄情于雁,诗思含蓄委婉。诗虽短,但曲折回环,穷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