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朱元璋这种大杀功臣的行为,清代史学家赵翼曾评价说朱元璋的这种行为无疑是为了加强皇权,巩固老朱家的统治及对其身死之后的担忧,这种担忧在“蓝玉案”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所谓“朱标不死,蓝玉不亡”。事实上,朱元璋大杀功臣以加强皇权的目的是大家都承认的,这也是朱元璋的最高目标。但是在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朱元璋大杀功臣的行为真的只是因为朱元璋一个人的原因吗?我们固然承认朱元璋将加强皇权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但是“大杀功臣”这件事则不只是朱元璋的一厢情愿,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那些功臣之所以被杀部分便是因为他们“咎由自取”。不信可以看下大明另一位开国名将——汤和,其因酒后失言一直被朱元璋怀恨在心,并多次遭到朱元璋的打击报复,但是汤和却最终落得了个好下场,其病重时朱元璋不仅亲自前往探望,而且在其死后朱元璋还追封其为王。究其原因,就在于汤和不仅懂得急流勇退,而且知道谨慎做事。
朱元璋在建国之初对于这些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是十分重视的,可以说是恩宠有加。在政治上,赐予功臣们丹书铁券,虽然后人戏称此为“追命符”,但是在当时获得丹书铁券就代表自身及其家族地位的提高,并且还可以获得许多政治上的特权,可以说是大臣们所能期望获得的最高荣誉了;在经济上,朱元璋不仅给这些功臣丰厚的俸禄,而且还赐给他们大量的地产,并且除了“均工夫”(指将地方农民于农闲时征召到京城服役)外的其他徭役一概免除。朱元璋甚至都做到了在功臣与其他官员发生冲突时毫不犹豫地选择相信和自己打天下的功臣,而不是其他官员。比如永嘉侯朱亮祖在镇守广东时与番禺知县道同矛盾极深,不仅阻扰道同处理当地豪强,还曾故意找事把道同给鞭笞了一顿。道同忍无可忍便上书朱元璋弹劾朱亮祖,结果朱亮祖先行一步弹劾道同蔑视上司傲慢无礼,朱元璋想都没想就直接判决道同死刑了。虽然后面朱元璋在看到道同的上奏之后反应过来了,但为时已晚,道同还是被诛杀。